孩子升入初一了,他长大了一些。我不知大家跟孩子打交道感受如何从升到初一到现在,您感觉孩子对学校状况适应了吗?今天我们一块来讨论一个话题,就是环境变化烦恼多,积极适应新生活。那有的家长会问我,孩子回家说挺好。是的,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适应得很快,回到家津津乐道,对学校里发生的一切滔滔不绝地向家长描述,有什么情况,也能跟有什么问题也能向家长请教。家长呢感觉心里比较有底,所以对孩子相对放心。但是有些呢感觉到困难重重,愁眉苦脸的唉声叹气的让家长呢感到担心。
那真的存在像孩子们说的适应不良的问题吗?这个是肯定的,确实存在。为什么呢?大家试想一下,孩子们那些从小学一直上到现在,就在这一所学校,同学老师都没变的,可能面临的困难还少一些。对于那些小学在一个学校初中又上到另一个学校的同学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学校老师、同学班级一切都是新的,它面对这么一个突然新的环境,确实有一个适应的压力存在。
第二个,课程学业发生变化了,在小学的时候他就学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颗,而到了初中是语数英正式毕生,一下子就变成了七颗。所以这对孩子们的学习的效率、方法、时间分配都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三个,可能同学,老师变了,而且同学关系、老师关系相应的也发生变化。以前的同学们小学大多是在自己居住的那个小区附近。所以同学大多数一个圈子的或者是比较近的邻居见的多,平常玩的时间也多。那现在到了一个大的环境,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同学可能就是新的,他需要重新再去结交新的朋友,寻找新的伙伴,所以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压力。那作为家长,今天我们想把孩子们需要面临的一些调整呈现给大家。那大家至少了解我们的孩子们会面临哪些问题,然后我们在这中又能做些什么适当的有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根据比咱们学习来的一些方法来给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那第一个我们就看适应环境,在入学刚刚开始的时候,一般来说学校会安排一定的入学课程,就会对学校的规则制度、学校的环境、各个教室以及功能室的设置会进行一个参观,介绍。在这个时候我们应当提醒孩子借这个机会好好的去认识我们这个学校,认识这个环境,跟这个环境好好的去对接。
那第二个方面我觉得就学会听话的意思,我们说的这个意思不是机械的去按照老师说的去做。那在以前的时候,因为小学科目少一点,课程压力小一点,所以任务相对少。可能那老师教的和老师相处的时间长,可能跟这个老师就好几年了,所以布置任务什么的都。比较容易记住,来到初中的任务多了,一是内容增多了。
第二个,事情多有可能有些孩子还要住校,所以当孩子到周末要回家的时候,可能就许多事情要做,关于作业的,关于生活物品的准备,以及其他一些实践作业等等一些内容的准备。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来记录和整理问题的这个习惯,那就会给搞得手忙脚乱。那大家某些任务一提起来人家都完成了,而咱们没有完成,这肯定会造成一些不方便乃至带来一些压力。那第三个,我也觉得咱们家长和孩子一起去顺循着她的生活轨迹和他的生活方式,去对于他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活动等等各个方面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去做预案。然后我们现在都强调防患于未然,就在事情还没有发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是在那些困难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已经想过怎么去应对如何,如果他真的来了,真的发生了,我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譬如和老师之间的冲突,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上体育课或者课间活动的时候磕倒受伤了,或者是有什么问题,自己个人的需要又不方便跟同学求助,又不方便跟老师说这个时候如何去跟家长沟通,把这个信息告诉家长等等。这些生活的细节可能预想的越细,孩子们生活的就会越从容。这个倒不是我们期待,倒不是我们说期待着一定会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不是的,你把那些可能强制的那些风险我们都做过讨论,还心里感觉有底,所以他待在学校里的时候他就相对放心。
第二个方面,我们来说说学业学习,刚才咱们说了科目一向多了一项变成七科,这对他们肯定是带来压力的。因为而且相对小学来说,小学的时候我们课程内容安排的少,所以相对来说学业压力小。而且孩子们平常那个等级我们一般都是快乐教育为主,孩子们这个成绩大多是以等级来呈现的,所以他与同学之间的这个差距感并不是很敏感或者并不是很清楚。来到初中之后,学科评价可能就更详细了。而且学习任务的要求,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以及内容这个数量上的变化、难度上的变化、思考方式的变化都有了,所以可能会对他有一定的压力。就我的经验而言,我认为孩子们只要处理好这三个方面就不至于手忙脚乱。
哪三个方面呢?1、必要的预习预习大家都认为很重要,但是比较少的人能做得好,因为这个要坚持下来不容易,而且还得讲究方法,它需要一些时间,还需要讲究效率的问题。那咱们怎么去预习?其实有很多的学习资料可以做预习的好帮手,就是在这个内容还没学习的时候,他已经预先看一看了。因为对于课程学习的内容,我们在生活中一定是有一些认识或者经验的。那就先把这个课程和自己已有的那些知识经验做一个对接。然后对新课做一个预习,那上课老师讲可能不会面面俱到,就讲的最精要的部分,这样的时候孩子就不至于手忙脚乱,就不至于搞得一头雾水。
第二个,课堂还是学习的主要阵地,有好多孩子认为我那个预习过了,所以我只听老师讲的重要的部分,其他时候我就快做习题,或者说我到周末的时候再去上辅导班补一补,这些的可能会有效,但都不是主要的。大家想一想,一天的一天就六七节课,这么一天下来一个周要上好多节课的,所以课堂效率保证不了,这个差距就一点点拉开了。所以上课的时候如何跟上老师的节奏,把该记的记下,整理的整理一下,接收的接收下来,也就是说提高课堂的听课的效率和质量,这个对于学习的质量的保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听课要处理好它。第三个环节,我认为就是家庭作业,这可能以不同的学校就是有技术的,有通校的,通校的可能每天晚上都有作业,技术学生可能马上就在学校里上自习做作业,到周末的时候回家有作业。我们经验证明的,有好多人对这个作业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因为现在手段非常多,你可以通过电脑可以通过手机甚至扫一扫试题就能搜出答案来。所以很多人为了图省事,在一遇到难题马上就去搜,马上就去找。这样。事实上你看已经付出了时间做作业,然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那剥夺了自己思考的机会。所以这个作业质量就不那么理想。
我们提倡怎么样,就是做作业的时候就像考试一样的,自己独立的去做,然后把答案还是要看的还是要去搜答案来进行核对的,把不对的部分进行一下修改。那修改的时候我们提倡用一个不同颜色的笔把它点在旁边,这是第一个环节。第二个资料整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你看我们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的同学一拿出课本来就可能哗的掉出一大些东西来,为啥他把这一学科的甚至不是这一学科的,那试卷资料都把它加到书里,他认为整理的挺好,这样到用的时候我拿出来用,就是殊不知你天长日久,这些材料一多它就乱了,那你用的时候肯定就很难整。那怎么样呢?我们就希望家长跟孩子协商建立几个文件夹,相应的资料归类整理到用的时候能够比较快速的找到,这个对于学习来说很有帮助。为什么我们做过的题也好,用过的资料也好,它对我们来说都是有价值的。为什么上头有我们做错的部分,有修改的部分?那借此我们容易发现崛起中的漏洞或者我曾经的知识缺陷在哪里,所以资料整理显得非常重要。
第三个就是自我激励。这个自我激励我们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就是孩子的内在动力。有些对于学习成绩就可能由于习惯的问题或者听课方法的问题,或者由于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导致,学习质量不那么理想,就是感觉成绩不理想,跟别的同学差距就比较大了。那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很容易产生灰心丧气,或者内心里边有很强的失落感甚至自卑感。那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同学就选择的放弃,就我干脆不学了,反正也学不好。那我们认为这样做呢肯定是恶性循环,你越放弃未来越学不会,那一天都在学校里过,几乎每堂课都有听不懂的内容。那往后就越来越听不懂,这个学习质量和效率就无从谈了。所以我们想就无论是成绩好坏,我一直在积极上进,我一直在尽力而为。至少从孩子角度讲,我们看看有没有适当的措施能让孩子有这么一个状态。
第二个就是家长方面,我们习惯于我们通常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参考,特别他的好朋友或者邻居或者同学开家长会的时候,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关于他学习、考试平常表现的一些信息。我们想通常会说你看谁你们班谁表现多好,你怎么样怎么向他学。通常会有这样一些比较,我们把这个比较称作横向的比较,就是和同学之间的,这个比较还是必要的。为什么他不比较,他就不知道自己那个行为表现,学习在班级中处于什么位次,然后我以什么样的状态去调整和适应他就没数。所以这个比较是有的。但是这个比较一旦过度引起孩子的反感,他就感觉你总比那最好的,我反正也达不到他的内心里头的感受,是非常不好的。所以作为家长,给孩子在提供这些参考的时候也得注意这个适度。
第三个方面就是关于人际关系方面。你看在小学的时候,一个老师可能交的班少一点,而且科目少,在班里上课的时间多,而且可能一教她就好几年,她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的熟悉了,所以她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可能比较小。而来到初中里边,课程多了,每个老师在这个班中一个周也就上了两三节课,多的五六节课,所以跟孩子在一起或者深入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可能他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和以前对比就会差很多,就会一下子大出来很多,所以师生和老师之间关系会有变化。另外他那小时候自我意识还差一点,那个时候人家就说年龄小,心眼还不那么多,对这个事物的要求也不那么高,所以相应的对老师的要求也低。可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去思考那个到底是为什么这样或者这样好不好。而到了初中,他自己接触的东西多了,他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强了,所以他对老师的评判也变得多元化。可能老师的学识、讲课的风格以及待人的态度等等都会成为指标。所以他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评价标准,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很多微妙的变化。
第二,和同学之间以前可能就玩在一起,能够一起玩,就算好朋友了,现在除了能够玩在一起,还多了很多选择的标准。那所以我们提倡怎么去改善,或者怎么去营造一个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呢?那第一个我一说是往结善缘,所以这个话说起来就是与人为善,就对别人友好一点,让你表现的友好一点,热情一点,开放一点。你获得友情或者让别人主动接触的机会就多一些,就更容易获得朋友,也更容易和别人有深入的交往。所以第一点我们提出就与人为善。那事情遇到那些让自己不太开心或者一时不太接受的,咱们家长有机会和孩子多讨论,给他适当的引导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化解。
第二个同学伙伴加知己。我这么定义的意思就是在一个班里的,甚至在一个年级的,甚至在一个学校里的,我们都算是同学。那比较我个人认为比较理想的人际关系环境,就是我和我的同学们关系都不错,就是和大家的关系也就和第一条是对接的。我跟这个环境里的所有人几乎关系都是可以的,都能相处的来。
第二个,伙伴就是稍微亲密一点的,稍微那个关系要近一些,或者在学习上有相互帮助,或者在爱好中有相同的部分或人,在生活中能够给有一定的相互照应。那知己就是更高层次的一个内心的,就是我们说的亲密朋友。这三个我认为都得注意,就是和大家关系不错,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还有几个特别好。当然对于朋友的选择,我们家长也是在孩子你感觉他还没有出现明显问题的时候,就早去讨论这些问题。别等到他已经结识了或者已经发展出很好的关系的朋友来了,你又挑三拣四说他学习不好,表现不好,这样那样都是问题,就是早去定力原则。
第三个,我们说友情爱情不跑偏。这个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前不久刚刚在四川出现一个事件,就是一个高二,高一的女男生和高二的一个女生谈恋爱,结果怀孕了,这个女同女生就问这个男孩,让他拿一点钱去做引产,结果还这个男孩她本身没有钱,她也不敢跟家长讲,于是他感觉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她把这个女孩约出来,把他杀害,然后抛尸野外,就是悲剧就发生了。那他这么一瞬间的一个决定,就瞬间改变了很多家庭,很多人的命运。
这样的悲剧我们不希望出现,但是我们家长也带着也是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做一些预想。假如我们的孩子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我们身边,或者发生在我们孩子身上,我们怎么应对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因为到了初中阶段,你也发现他身体长高了,他逐渐的心理也跟着成熟,后边我们还有专门讲关于友情、爱情,那个对于性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章节。那在这里我们简单说,就在这些方面,家长早就跟他讨论,我们最好不要等到出了问题然后再去想办法,那样可能就有些被动。
那在这个问题上,我的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就是我们俗称的早恋。早恋无非就是谈恋爱,它就是男女之间的亲密感情。我个人认为它是需要发展这些感情的,只是需要建立一定的原则和底线。那这些原则和底线走和孩子定好,我觉得在一定框架下他去行动,既满足了个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又不至于出现大的问题。那这是关于孩子们可能在环境、学业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面临的一些适应和调整。
那作为家长,我们从哪几个方面去做一些努力呢?第一个,我把它归结为接纳、理解和关爱。那接纳怎么说?就是如果你认为有些问题已经出现了,譬如学习成绩拉的比较远了,跟那个结交了不良朋友或者是出现早恋了,或者跟老师关系不太好,有冲突等等这些问题。就是有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当他已经发生了,我们就没有办法盼望他如果没有发生该多好。那当事情已经出现了,首先接纳下来,然后冷静的去想办法处理。
第二个,理解,我也想当问题出现了,如果真的有我们不希望的状况发生了,我们很多时候就会去责怪孩子没有做好。其实在这里,我想提醒各位,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它背后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可能都不是单纯的一个方面。那如果孩子真的发生了问题,这个问题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肯定不单单是孩子自己的原因,我们也得从他的环境,尤其从我们自身这方面去找一找属于我们那一部分可以改变的因素。所以最大限度的尝试设身处地的放到孩子的环境中去思考一下。假如我放在当时这个场景中,我会怎么去处理?就对孩子最大限度的去理解他的处境,而不是一味的责怪。
第三个,所谓的关爱,你看我们家长有多好多,非常的忙。所以见孩子的时候要么就是检查作业,要么就是询问考试成绩。可能我们的关怀比较类似于监督,那家里做作业的时候也是做完拿过来检查,说话的时候可能甚至有些训斥,有些呵斥这种情况。那我们要讲的这个关爱是无条件的爱。
那为什么要去关怀我们的孩子?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他是你家的孩子,而不在于他是不是学习特别出色,他是不是长得个子特别高,或者他从来不惹麻烦?那当然我们期望他孩子每个方面都好,但是人无完人,哪有那么完美的局面。所以这个爱的本领我们大家还得好好修炼。
那如何修炼?如果你现在感觉做的比较好了,那很好做的还不太好怎么办?赶紧学习呗,去了解人家已经毕业的,已经走过这个阶段的那些家长,他的感受还可以去购买一些相关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以及我们这一套丛书,进行一些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在这里边,曾经我接访过这么一个案例,这里也对大家提出一个问题,看看大家面临这个状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处理。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就是当孩子升到初一之后,他要寄宿了,因为他小学的时候他没有远离家庭,就在家就在村小里上学。而上初中离该家几公里了,晚上又在学校住宿,第一星期勉勉强强,因为大家都很生疏,对环境,所以大家都是匆匆忙忙各顾各的,没来得及去相互询问感受或者是体味周围的环境。
当这个第一周周末回家的时候,孩子就对家长说,妈妈,我在学校里是非常的想你好,就到这里我想问各位家长,如果是你的孩子回来,对你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回应他?那我这个案例中家长怎么回应的呢?家长就这么说了说,那你上你的学,你在学校里你别想我,你想我干什么?我在家里就好好的。
那孩子一说我就是感觉很想你吗?家长这时候就感觉没有什么应对是吧,你看你姐姐那个时候人家上学一点都不让我操心,也是从初一就开始住校,你看现在又上哪上校就拿出她姐姐的例子来说,她姐姐适应的很好。唉他没有真正的从孩子内心的感受去接纳和体会这种感觉。就孩子从前每天都回来,每天都见父母,他感觉和父母非常的亲,现在一星期连续五天见不着,所以他内心里头有些思念也是可能的。那这么一来,这孩子就不好再继续说话了。于是到了周末,到了那个周天下午需要去上学的时候,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去了。那到第二周,他感觉这个状况就加剧了,在学校里越发的想到心智,甚至心神不宁,安不下心来。于是她中间就给家长打电话,让她去看,家长倒是也去了。
去了之后一听还是这个事,还是说我在这里很想你们,一听就火了,说你好好上学,你这么多同学人家都没这样的,你这个样好这么一处理, P 了一顿之后,家长就回去了,到下一个周天再上学的时候,孩子就死活不去了,就是说我不愿意去上学了。这个时候家长才思考才发现,这个问题比较严重,然后左劝右劝,好歹又去中间打了好几次电话,中间又接回来睡。后来又和孩子沟通说那可不可以咱不住校之类的。那到后来发展的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孩子死活不去学校。后来就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我们面前进行做这个咨询。那很好,因为这个事虽然不理想的状况出现了,但是家长还是在积极的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就当他发现这个问题以我自己的能力我面对和解决不了的时候,我积极的去想办法,于是就找到了我们,我们分开为家长,为孩子分别做了两次咨询。之后情况就改善了。那这是对于家长那方面的家长反思或者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又积极的求助。
那我想问问各位,就是如果是没有前辩,我的这一段叙述,就是你接收到孩子那一句妈妈,我非常的想你,你怎么去应对他,我们说怎么算比较合适的回应呢?那首先肯定孩子这种感受,他想我们是好事,这说明和我们很亲密,那无非小也厉害,说你长大了总得离开我们呀,我们在家里也很想你,如果是实在孩子就是安不下心,说需要中间见你,我们去看一次又何妨?中间去给他送点东西,见见面他都可以不出来,就是隔着墙看一眼,他都可能是极大的满足。就是这就这就考验我们是站在我们自己角度想问题,还是真的去理解和体会到了孩子的困境,然后以他能接受到的关爱的方式来回馈和对待他。
第二个,尊重民主加引导。怎么说,现在孩子就是大了,他有自己的想法了,所以他来请教我们好多问题的时候,或许他就是带着答案过来的,他心中可能已经有想法,我想怎么做了。而我们习惯了,以前可能习惯了,以前感觉孩子来问我们,我们就直接告诉他怎么做。而到这个年龄段,尤其往后可能就会越来越明显,就是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我们能够接纳或者支持他的想法,而他这个想法可能和我们期待的又有一些不太对应,所以甚至说可能是我们不太期待的。于是有好多家长就采用了简单粗暴的回应方式。简单说不行,或者说你别想,我说这个事是坚决不行的之类的,愿望得不到支持。那么这久而久之,孩子觉得我有想法跟你说,反正也是白说,于是可能就干脆不说了。
为什么有家长反映到了初一初二初三说我和孩子话越来越少了,你看在家里,他也不跟我说学校里的情况,我问他也问不着几句就火了,这是很自然的情况。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先抛开去责怪孩子,想反思自己,我们如何让孩子远离我们呢?所以第二个我就是想让大家有一个民主的意识,就是当孩子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给他机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那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几句话就让孩子能继续说下去,也可能是一个回应,就让孩子从此都不再说了,所以还是第一把接纳理解和真正的关怀。
如果孩子碰到问题了,我们提尝试去体会那个境地,然后是设身处地的去帮他想办法,而不是去指挥他怎么做。因为他是他,我们是我们,我们的最多是个建议,他能不能接受,行不行行得通还是他来决定。所以对孩子给孩子一些民主,对他足够的尊重。对于他那些请教的问题或者形式的方法,这些我们注重引导,而不是偏于教导和要求。
第三个是和谐共处,需思考。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家庭到了这个阶段,亲爱的冲突不断,为什么孩子有孩子的需求,他心里成熟了吗?他个子长高了吗?他又有了很多新朋友,而且他朋友的关系可能都他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都胜过跟父母的亲密程度。那这个时候于是我们的、内心的想法、孩子的想法和我们的期待就可能有很多不接茬的地方。那这样当孩子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我们容易把它归类为无理要求,比如说怎么这么小,怎么这么的,就回应的比较粗暴。那这种情况下可能亲子关系就冷漠了,他以后不说了。那如果孩子反叛意识比较强,就可能会爆发比较亲烈比较激烈的亲子冲突就吵架。
前不久我有一个亲戚也是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就是和孩子之间原先赶着好好的小学,初一初二都挺好。但到了初二的下学年坏了,感觉和孩子交那个沟通不了了。动不动孩子就数落出家长的一堆毛病,这些都已经成习惯,说改也不好改。再说已经过去了,那么多过去的岁月都已经过去了,你让她怎么去捡回来给孩子提出来呢?现在听听也有道理。于是家长呢也说恼羞成怒也罢,说是黔驴技穷也罢,就感觉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了。
最后也是跟孩子吵架,甚至吵到那孩子一摔门就走,这种情况下可能局面就不理想了。所以第三条我们想掌握一个原则,就是无论是我们讨论重要或者不重要的问题,有一个前提就是局面比较和谐,关系还比较好,那亲子关系还比较好,就存在教育和引导的可能。如果大家都吵翻了,闹翻了,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这个时候我们想教育他都没有机会。但是这里边还要区分一个原则,那就是不是通过收买或者盲目的无原则的让步去收买,去换取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或者开放还得有原则有底线。
那最后我想通过一个方面,就因为孩子大了,他慢慢的朋友会增多他的朋友之间的活动,有些过生日的,一块出去打球,或者一块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调查活动或者社团活动,他们的集体活动可能会增多了。那作为家长,我见到的情况有的是严厉阻止了,就觉得把孩子看在我身边,我就带着他上兴趣班,带着他上辅导班,他不会到处乱跑,所以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就没有了。所以有的家长是这样紧紧的把孩子看住了,亲自接送他上辅导班去那个做兴趣班之类的。这样虽说看起来是安全一点,但是我们也剥夺了他和他的同伴亲密接触的机会,也剥夺了他很多成长的机会。
那如果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大了,放手去跑就行,一跑一天一跑两天,或者他孩子随便说一声就出去了,有时候甚至没回来,孩子回来不回来她都不知道,因为家长可能也忙的没有回家。还有的就觉得给孩子买个手机不是联系方便吗?但是很多家长如果这个手机使用不当,在你需要联系她的时候,孩子要么居家,要么电话打不通,也是状况频出。那么在放手和这个抓着不放和那个适度放手之间,我们掌握什么原则呢?我觉得给大家提供一个原则,我们简单说就是 4w 原则。
第一个就是 who 跟谁在一起,比如说你出去活动,都有谁卖,都有哪些人作为家长,我得了解。那这个事,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你突然说出来,他可能不太情愿跟我们合作。我觉得就是在状况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早跟孩子达成共识,就是说有些活动是可以出去做的。但是我们必须商定一下遵守这几个原则,要跟谁在一起,我作为家长你得知情。
第二个,在什么地方问去哪里,在哪里就去什么地方?那有没有什么风险,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如果发生意外状况,你们怎么处理,我怎么找到你或者我怎么联络你。第三个就是 what 去干什么?第四个什么时候回来,那这几个因素都很重要。如果原先就订立了原则,那孩子在我跟我们去提这个要求或者描述这个事的时候,肯定这些药数据都说了,我们几个人上哪里去,什么时间回来去做什么?那你作我们作为家长,盲目阻止或者简单干涉肯定不理想,因为他需要这样。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也活动的好,我们也放心。好。早定下这几个原则,孩子在向我们说的时候,可能他就早就思考过了。那如果我们对这几个因素真的都心里很有数,那你还有什么放心不下?那当孩子活动完了回来回到家里来,我们觉得还要加一条就是好。你感觉怎么样?孩子像把这个活动的情况感受跟我们谈一谈,和我们也了解这既是了解他们那个世界的机会,也是增进亲子感情,构建合适的沟通渠道的一个宝贵时机。
总之孩子的成长向来就是充满着挑战。作为家长,尤其是现在这个形势下,现在这个社会时期,作为我们家长面临的挑战也非常的多。孩子进入,初一阶段作为初中阶段的一个开始,我自己个人的经验,我认为他会为初中以后的生活起到一个定基调的作用。所以头半年这个对于学习和生活的适应程度可能会比较长远的影响着以后的学习情况。所以在这个阶段,请大家费心跟孩子一道去迎接和化解这些挑战和难题。